> > >

苗炎是帝京府府尹转任漕运总督的,自身又是法家重臣,无论是威望还是资历,在天下都是数得上号的。


否则皇帝也不会把整顿漕运的重任交给他。


如果是苗炎回来,跟皇帝一条心,那么皇帝无疑会多很大一股助力。


至少在京城里面来说,长年担任帝京府府尹的苗炎,有着崇高的声望,他能带动许多人的倾向。


可问题在于,苗炎本身就是坚决反对景和帝提前立太子的,他甚至早就上了一份奏折,叱责景和帝不讲规矩、随心所欲、“实乃庸君之像”。


好吧。


这样的刺头,景和帝根本不敢招惹。


所以景和帝能找的援军,只剩下了刘仁怀了。


说起刘仁怀和景和帝的关系,远远没有什么君臣之间那么简单。


景和帝就位的前一年,先帝就进行了一次科考,那一次的科考状元叫做钟昶,也就是现在的那一位副相。


然后景和帝即位的第一年,按照惯例,皇帝第一年登基,会有一个“恩科”。


就是加一场科举考试。…


而景和一年恩科考试的状元郎,他当年只有十五岁,名字就叫做刘仁怀。


看看吧!


刘仁怀就是天子门生,而且是第一个,绝对是景和帝嫡系之中的嫡系。


这个第一的意义非同寻常,恐怕也是最开始刘仁怀官运亨通的最主要因素。


但刘仁怀自己也很争气,一路在翰林院、大理寺、六部历练十年,然后外出任职知县、知府、边塞将军、布政使、巡抚……最后直到成为江南总督。


每一步刘仁怀都踏得非常稳当,绝对没有一跃成为大官儿的那种拔苗助长。


因此,他一直是最得到景和帝的的,在他三十多岁就被派到江南总督任上,那就是一种绝对的信任。


也是这种信任给皇帝换回来了巨大的成果。


有人说过,倘若这几年不是刘仁怀在江南治理得很好,江南未必有那个实力和能力支援全天下,更不可能行动得如此快速和全面。


所以刘仁怀才是公认的未来丞相。


正的。


甚至于有一种说法,刘仁怀是景和帝留给太子的托孤重臣,至少可以辅佐太子十年以上。


可惜的是,现在景和帝的三个儿子全部报销,只剩下了两个刚刚出生的奶娃,就显得很尴尬了。


刘仁怀已经四十八岁了。


这几年各种天灾**耽搁了他,要是再隔几年入京,都要超过五十岁。


哪怕是他老而弥坚,到六十岁也就只有十年时间。


十年的丞相生涯,对于刘仁怀来说,绝对是委屈了。


故而这一次皇帝让刘仁怀回京,除了让刘仁怀站在自己一方力挺以外,说不定还有补偿刘仁怀的心思。


……


柳铭淇也知道了这个消息。


刘仁怀入京的时候,虽然很低调,但却还是受到了很郑重的欢迎。


钟昶就亲自去了,冯玉强也去了。


这两位大佬都是刘仁怀在翰林院时的至交好友,于情于理都该去。


但他们两人的身份非常敏感,所以他们亲自去迎接了之后,许多人就已经晓得了结果。


那便是刘仁怀的入阁势在必行。


他这一次肯定是因为皇帝的命令而回来的。


景和帝没有跟柳铭淇说起这事儿,但柳铭淇却也明白一点皇帝的心思。


就算柳铭淇说的话打动了景和帝,景和帝还是在做好准备。


两三年之后再立太子,实际上也是一种违规的行为。


丞相们不一定能同意。


所以刘仁怀站出来就很有必要。


以刘仁怀的人脉和手段,他只要力挺皇帝,再加上皇帝自身在“红薯救国”事件之中,得到了海量的名义,这事儿说不定能轻松一点过去。


嗯。


显而易见的,因为担心被从中作梗,像是苗黑子这样的人,在大局已定之前,肯定不会被召回京的。


这样也好。


柳铭淇也不想看到苗黑子在京城。


漕运衙门船厂的各种大船制造,只有苗炎在,才能顺利的推行下去。


柳铭淇的大航海,你没有了坚固的轮船,没有大型的炮舰,还来什么的大航海啊?


为了大康的未来几百年,就得多辛苦一下苗总督你啦!


对了。


刘仁怀这么一离开,留在江南的就是苏凤了。


想来也只有苏凤继续在江南,才有可能把刘仁怀的各种政策萧规曹随的执行下去吧。


皇帝和文渊阁肯定得给刘仁怀这个面子。


而且人家苏凤本身也是朝廷着力培养的下一代入阁人选啊!


那么这位浙江巡抚就会一跃成为大康的第一总督,未来的荣耀也是不可限量的!。